发布日期:2025-03-10 来源:未知
肝友A
乙肝“小三阳”患者,4年前查肝功能正常HBV DNA:<1.0×102 IU/mL。腹部彩超正常。
母亲为乙肝肝硬化患者,医生建议其查高灵敏乙肝病毒定量检测,必要时抗病毒治疗,患者以“只是乙肝携带者,如果抗病毒药吃上就不能停了”为由拒绝。
4年后腹部彩超:肝实质光点增粗,乙肝病毒定量2.6X102 IU/mL。
“我是携带者,不需要治疗”这个观点对不对呢?很多人认为乙肝携带者没有症状,就不需要治疗,但一部分“HBV携带者”并非真正的“携带者”,虽然肝功能正常,但肝脏可能已经存在炎症和纤维化,长期发展可能导致肝硬化、肝癌。所以,乙肝患者是否需要治疗,要综合评估,包括病毒载量、肝功能、肝脏硬度值、肝脏影像学检查等,不能一概而论。
因此,主张对于一些过去认为不需要治疗的,如ALT正常的HBV携带者(有肝纤维化证据),进行积极的抗病毒治疗。
肝友B
肝癌患者,母亲及姐姐均为慢乙肝患者,在几年前达到抗病毒治疗适应证时自觉没有不适,妈妈和姐姐没治疗一样挺好的,吃抗病毒药担心有副作用,因此拒绝治疗。
后因感到乏力、食欲不振、上腹部隐痛,来院就诊查出肝癌,不到三个月病故。
乙肝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,即使没有明显不适症状,也可能在悄悄损害肝脏。等出现乏力、恶心、黄疸等症状时,肝脏可能已经受到严重损伤。抗病毒治疗是为了抑制病毒复制,减少肝脏炎症和纤维化,降低肝硬化、肝癌的发生风险。因此,不能以有无症状来决定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,应听从医生建议,依据各项检查指标来判断。
所以,达到抗病毒治疗适应证时,一定遵医嘱规范抗病毒治疗,预防或延缓疾病进展。
肝友C
乙肝患者,33岁,其母亲为慢乙肝患者。
31岁查出肝功能异常、乙肝病毒载量高,腹部彩超正常,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,治疗半年后肝功能恢复正常,乙肝病毒载量比之前降低,于是自行停药。
半年前来院复查腹部彩超:肝实质光点增粗增强、脾稍大。
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(2022年版)》推荐:对于血清HBV DNA阳性者,无论ALT水平高低,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,建议抗病毒治疗:
(1)有乙型肝炎肝硬化家族史或HCC家族史;
(2)年龄>30岁;
(3)无创指标或肝组织学检查,提示肝脏存在明显炎症(G≥2)或纤维化(F≥2);
(4)HBV相关肝外表现;
上述患者,短短2年时间疾病快速进展,与没有达到指征但自行停药有关,需要继续抗病毒治疗,并在评估后尽可能联合干扰素追求临床治愈。
抗病毒治疗不能靠感觉,也不同于感冒、发热,不是症状好转就可以停药,务必达到停药指征才有可能降低停药后复发的风险。
肝友D
王先生,56岁。1年前查出乙肝肝硬化,给予抗病毒治疗,并反复告知切勿停药。
半年前患者自行停药,1月前因腹胀来院查出肝功能异常、腹腔积液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,给予抗病毒、保肝、降低门脉压、利尿、护胃等治疗后肝功能指标逐渐下降。
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(2022年版)》推荐意见: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NAs治疗,停药后病毒学复发率高。
对HBeAg阳性的慢乙肝患者, HBV DNA检测不到、HBeAg血清学转换后,如果达到HBsAg<100 IU/ml可以降低停药后复发风险;
对HBeAg阴性的慢乙肝患者,一般需要更长期治疗,HBV DNA检测不到,HBsAg消失和/或出现抗-HBs,并且经过巩固治疗至少6个月后才可考虑停药;
代偿期、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抗病毒治疗。
抗病毒治疗不能随意停药或漏服,有可能导致耐药、病毒反弹、甚至肝衰竭。
肝友E
吴先生,45岁,10年前查出乙型肝炎肝硬化,一直服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,随访让其定期复查,但因忙于工作未能检查。
1年前出现明显乏力、厌油腻、肝区不适,就诊于某传染病医院查出肝功能异常(总胆红素293 μmol/L,ALT:1 800 U/L)、HBV DNA:2.8×105 IU/mL。
凝血全套中PTA:38%,考虑耐药导致的肝衰竭,幸好治疗及时,历经2月余病情才得以控制。
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定期复查的目的,是监测抗病毒治疗的疗效、监测有无耐药和不良反应、监测肝癌是否发生。
建议在治疗期间,每3~6个月复查1次,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、肝脏生化、HBV DNA定量和乙型肝炎血清病毒学标志物、LSM等、腹部超声检查、甲胎蛋白等。
肝癌高危人群定期行增强CT或增强MRI,以监测肝癌是否发生。
应用可能影响肾功能或骨代谢的药物,如丙酚替诺福韦,建议每6~12个月检查1次血磷水平、肾功能指标,必要时进行肾小管早期损伤指标检查,包括血胱抑素、微量白蛋白、β2-微球蛋白等。
此外,还应重视低病毒血症,低病毒血症与肝纤维化进展、肝癌和长期生存率降低密切相关。定期复查有助于了解治疗效果,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,并调整治疗方案。
慢乙肝是慢性病,需要患者、医生共同努力及长期的治疗与管理,除药物治疗及定期复查外,还需要注意保持健康、规律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,保持乐观的心态、稳定的情绪、均衡的营养、适量的运动、充足的睡眠,戒烟戒酒等。
公益救助
病症索引
快速就诊通道
>>本院热点推荐在线咨询